|  收藏本站
中文  |  English

 首页  >中国议程  >智能化数据化,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

智能化数据化,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

2021-01-13  

《北京社区报》1月1日发布视频表示,2020年5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通过积极推进源头设施改造、规范桶站建设、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等措施,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亮点纷呈。北京垃圾分类初见“绿色成效”。

20210111100404952.jpg

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旧习惯”到“新时尚”,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北京市民的新风尚。数据显示,半年多来,北京市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从《条例》出台前的每日309吨,增长至10月的每日3946吨,增长了11.7倍,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9.79%。

在多种措施下,市民分类意识得到提升,但深入推进仍需久久为功。那么,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哪些痛点和难点,如何更好地调动居民持续参与?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研。

用智能化调动参与积极性,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水平

“妈,这些吃剩的饭菜是厨余垃圾。”“爸,这些刚收的快递纸盒,和攒的易拉罐一块拿到小区垃圾站吧。”

最近,家住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某小区的王先生发现,自从北京倡导垃圾分类以来,这些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他和家人的一个习惯,每天将家里的垃圾自觉分成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等,然后投放到小区的分类垃圾桶中。

然而,王先生总感觉,自己每天践行的垃圾分类似乎少了一点“成就感”,比如他很想知道这半年多来,自己垃圾分类到底效果如何?那些本可以资源化的可回收垃圾,是否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投放”了?

无独有偶。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附近的李女士也有类似感觉。“由于缺少一个量化的指标,垃圾分类的具体效果如何,成效多大,自己并不知晓。”李女士说。

王先生和李女士的困惑,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垃圾分类深入推进的难点:如何更有效地动员更多市民长期可持续地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

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北”)的创始人汪剑超表示:“北京也好,全国也罢,垃圾分类最大的痛点,就是居民的有效持续参与和基层能否准确追责。能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说是有效的垃圾分类模式。”

现实中,为了保护和调动激发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北京很多地方因地制宜,采取了各种手段。

比如,大兴区亦庄镇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一户一码”,每家每户手中都有一个专属垃圾分类二维码。分类投放垃圾,便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居民可以在“亦分类”小程序中查询自己的投放记录和积分记录,实现了垃圾分类成果的可量化。同时,积分还可以兑换清洗油烟机、食用油、抽纸等服务和礼品,更大激发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而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十里河村,村委会则与奥北环保合作,建立了5处智能化可回收垃圾驿站。每个驿站皆由老旧垃圾站改造而来,面积约为10多平方米,市民可利用手机扫门上的二维码,通过口令进入屋内。放下垃圾的同时,再扫码拿走一个新袋。通过小程序,市民能很快知晓所投垃圾的分量和价钱,并实时追踪投放点位未来的回收、清运、分拣、收益统计等流程。

而在零废弃联盟政策主任谢新源看来,这些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他介绍,厦门市通过清晰的台账记录,实现了利用大数据掌握每户居民是否已经养成分类习惯,以及居民当前的分类水平,针对短板进行上门沟通,实现与入户动员的精准结合。

亦庄镇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将实时分析住户垃圾分类积分的结果,对积分较少的居民,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一对一入户指导。

利用大数据追责,推动建立可持续管理模式

垃圾分类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牵着民生,连着文明,短期内取得实效并不容易。

以北京这座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为例,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实则等同于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

从市级层面来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后,北京市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办十组54个成员单位,并建立会议制度、督办制度、检查制度、舆情研判制度等工作机制,高位协调“疑难杂症”,高效解决难点问题。

与此同时,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推动方,如社区、乡镇、街道等基层社会组织也付出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工作为例,据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垃圾投递点都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主要为下沉干部、在校学生、工青妇联、行业协会、共建单位、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7类人员,累计招募志愿者26万余人,服务时长386万余小时。

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垃圾分类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找到方式方法,建立可持续、长效化的良性循环模式。

汪剑超认为,垃圾分类进入立法时代,应让可追责成为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在他看来,目前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都出台了相关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居民个人不参与垃圾分类,或者违规投放,最高可以处罚100~500元不等的金额。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条文规定还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强化责任追究,推动行动自觉十分必要。这其中,智能化数据化存在的意义应该首先是为这个目标服务。分错了,先教育,再处罚。”汪剑超说。

据了解,奥北环保正是在这基础上,研发了“无人值守垃圾分类投放站”模式。这基于两个核心要素:实名制和无人化。要想实现正确投放,居民需通过手机号认证,借助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完成投递,实现每次投递的实名制记录。通过事后检查追溯不当投放并从微信完成反馈;对于多次投放不当,可以暂停参与者继续投放,来强制纠正分类行为。

“执法的难度在于持续地对每一次投放进行数据统计,然后才能相应追责。而这个过程呢,又不能让居民太过于麻烦,让基层的工作人员太过于麻烦,否则难以持久。”汪剑超说。

他希望,这能为强制垃圾分类督导和执法,提供准确可靠的分类投放数据,为全面提高各街道社区的垃圾综合治理水平提供解决方案。


关注生态网

《世界生态》杂志社版权所有 ISSN:2640-403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国务院侨务办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