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中文  |  English

 首页  > 专家智库  >孙振钧:认识生态 | 能量与养分节选

孙振钧:认识生态 | 能量与养分节选

2020-01-06  来源:世界生态网

动物和植物吸收养分与能量的例子在自界随处可见。看,一条鲉(scorpion fish)半掩在珊瑚礁边部的海沙中。之所以可以发现它的存在,是因为它的鳃盖在警觉地晃动。由于它的头看起来像极了覆盖海藻的石头,一些小虾聚集在上面,随着水流悠闲地游着。在珊瑚礁附近的一条小鱼看见了小虾,飞快地游过去吞食了小虾;接着鲉张开大嘴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下了这条小鱼。然而,就在鲉要躲回沙中之时,珊瑚礁中又冲出一条长约2m的绿色海鳝(moray eel),用一口锐利如刀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了鲉,并把它吞入腹中

草本植物具有宽阔叶片及细长茎,生活在半日照雨林的地表层。我们很难理解这些生物为何能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环境。然而,正如你所见,一小束强光穿透茂密的热带雨林树冠层,照射在树林下植物的一片叶子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便抓住这大好的机会。只不过数分钟的时间,植物便充分地利用了这豆大的太阳光。尽管这附近的一棵高耸巨树穿 透热带雨林树冠层,与森林中的其他巨树并肩而立,占据着比树林下的草本植物更有利的位置。然而,一株小爬藤悄悄地沿着树干快速地向上生长,缠绕着树干爬向有光之处。不久,这株爬藤便会制伏并杀死这棵巨树,使巨树成为爬藤的棚架。

无论在珊瑚礁、雨林还是废弃的角落,生物都在忙于寻找能量与养分。大部分生物会将能量及养分转移到后代身上。养分是生物生存的原材料,生物必须从环境中获得。各种生物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阳光、有机物或无机物。

 微信图片_20200106215004.jpg

  我们怎样将生物归类呢?我们一般根据它们在生物演化史中的地位,将其归类为脊椎动物、昆虫、针叶树以及兰花等等。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营养(摄食)生物学trophic(feeding)biology]来归类。其中,以无机物为碳和能量来源的生物被称为自养生物autotroph)。自养生物又可分成两种类型,即光合型和化能合成型(chemosynthetic)。光合型自养生物photosynthetic autotroph)以CO2作为碳的来源,以阳光作为能量的来源,合成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含碳分子;化能合成型自养生物(chemosynthetic autotroph利用 CO2 合成有机分子作为碳的来源,利用无机化合物— H2作为能量的来源。异养生物heterotroph则利用有机分子为碳及能量的来源。

 原核生物(prokaryote)的营养多样性高于其他生物。原核生物是指细胞核或细胞器外没有膜包围的生物,包括细菌与古菌。古菌与细菌的同之处在于结构、生理与其他生物特征存在差异。尽管首次发现古菌的地方是极端环境,但目前已知古菌广泛分布于生物圈中,尤其是在海洋中。原生生物(protist)分为光合型和异养型。大部分植物是光合型,所有真菌与动物均为异养型。原核生物分为光合型、化能合成型及异养型三类,这使得原核生物成为生物圈中营养多样性最高的一类群。

关于原核生物营养多样性的最重要发现来自海洋原核生物研究。举例来说,蒙特雷湾海洋研究所(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lnstitute)与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School)的奥代德·贝雅(Oded Béjà)、爱德华·德隆(Edward Delong)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原核生物广泛分布在海洋中。这种生物可以利用光和细菌的视紫红质(rhodopsin)产生能量(Béjà et al., 2000,2001)。视紫红质是一种能吸收光的色素,存在于动物的眼睛、细菌和古菌中。细菌与古菌内的视紫红质具有多种功能,可作为ATP合成中的质子泵。ATP合成是产生高能量分子的过程。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细菌视紫红质的感光敏感性会根据当地的光线品质而有所变化。例如,在深海透明水体中,细菌视紫红质吸收的最强光为可见光谱中的蓝光;在浅海岸水体中,细菌视紫红质吸收的最强光为可见光谱中的绿光。以上这些研究和其他发现(Kolber et al.,2000 ;Béjà et al.,2002)快速地更新我们对生物圈运转的认识。


作(译)者简介:

孙振钧,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高级顾问;美国俄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生态学会会员;国际生态工程学会会员;欧洲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会员;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欧盟ECOCERT国际生态有机食品国际检查员;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甲级证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认可委ISO14000审核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专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项目生物有机肥课题专家组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前期研究课题组组长。

【纠错】责任编辑:孙振钧(译)

关注生态网

《世界生态》杂志社版权所有 ISSN:2640-403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国务院侨务办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