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中文  |  English

 首页  >生态智库  >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 发布《智库合作宣言》(组图)

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 发布《智库合作宣言》(组图)

2019-12-25  来源:人民网

                                        

     7月9日,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图为论坛嘉宾互动交流。赵静 摄.JPG

           

7月9日,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图为论坛现场。赵静 摄

人民网贵阳7月10日电 (赵静) 7月9日,“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国内外党政机关、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高校、民间机构、社会科学界领导、智库专家、企业界等4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会上,与会嘉宾一致通过《智库宣言》。

据悉,此次主题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联部中国“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铁贵州工程有限公司承办。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致辞中指出,共话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全球性话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把智库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智库建设面临重大机遇。顾秀莲强调,要以新的视角、新的眼光,探讨智库建设如何为绿色发展服务,搭建国内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以新的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方式,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包御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依托“智库”资源和论坛成果,加强绿色发展产、学、研对接,推动成果转化,为践行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企业、包括社科联在内的智库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各自发挥优势,要加强智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为生态文化交流疏经通络,为生态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上,在与会嘉宾的共同倡议下,一致通过了《智库合作宣言》,倡导建立中国国际智库联盟长效合作机制。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国内外智库间要以提供思想、教育公众、汇聚人才、发布成果为目标,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交流互动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建言献策、评估评价、学术交流、互访讲学等工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推动智库研究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要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着力搭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合作的桥梁,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合作的生态文明合作框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积极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更加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开展国际合作,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共建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美丽的绿色化地球家园。

包御琨说,此次论坛既体现了“论”,又体现了“干”。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成果就是在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贵州实训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贵州实验基地”。

  据悉,组织方还将本次论坛的发言和论文以及相关成果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同时还将举办“智库专家进乡村”等一系列活动。

                                           7月9日,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图为授牌仪式现场。赵静 摄

嘉宾观点摘编: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通过“智库专家谈发展2016——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共同探讨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把智库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库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决策咨询等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可以说,智库建设面临重大机遇。绿色发展是实现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希望以新的视角、新的眼光,探讨智库建设如何为绿色崛起服务,搭建国内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以新的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方式,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相信通过大家共同探索,形成共识,一定能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绿色美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优势,积极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更加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开展国际合作,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路径。智库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智库的智力支持。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在这里,共商大计,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加强绿色发展产、学、研对接,推动论坛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智力支持,意义甚大。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彩、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区位便利,是一块充满希望、快速发展的热土。山门大开的贵州热情邀请各界嘉宾来贵州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和传播、为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场分论坛以“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着眼智库在绿色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这一视角不仅新颖独到,也非常准确地强调了绿色发展过程中智力支持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也需要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头脑风暴。因此需要用国际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带动国家间务实合作,把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让智库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理念交流传播的新平台。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齐晓飞:从北京到贵州,由贵州而全球,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世界人民建设幸福家园的共同选择,是科技为道德所加持的正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铁建作为特大型建筑企业,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与贵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云上贵州”风生水起,“多彩贵州”前途无限。中国铁建愿与贵州同行,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念,相约绿色丝路,共建和谐世界。

       奥地利环境部、卫生部原部长玛利亚?劳贺—卡拉特(Maria Rauch-Kallat):,奥地利废物的处理,筛选、再次使用、循环使用、分解,在过去20年里面我们最终丢弃的废物力量已经达到了最小值,有超过上千万吨废料被循环利用起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我们有很多创新性的方式来让公众提高环保意识,让我们使用新的技术跟科技。同时奥地利在塑料回收利用上是全球的领导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制转化的领先者,还有移动处理工艺方面的领先者。

        巴西国家高等法院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Antonio Benjamin):对于智库必须要在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区来进行讨论。我认为在法律方面也要进行讨论,一是生态文明,二是知行合一。 对生态文明来讲,如果没有法律的话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换句话说,文明和法律的规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说大的法律的范围,而是说环境法律,比如说绿色的环境如何构建,在这方面也要进行法律考虑。对知行合一,我认为事实上知行合一就意味这要将知识、法律和行为一起结合起来。对生态文明还是知行合一来讲,法律都必须要存在,环境法必须是一切的基础。

       以色列科学院院士尤希?罗亚(Dr. Yossi Loya):过去二十年以来,全球变暖对珊瑚礁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世界各地的珊瑚面临着严重灾难。尽管礁体覆盖区域仅占世界海洋表面的0.07%,但是,它们却提供了数量巨大的生物多样性之所在。珊瑚礁被称作“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它们是已经确认的32到34种生物门类近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的寄主。但珊瑚礁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最近三十年里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酸化,导致了影响珊瑚生存的严重后果。改变温度模式可能会对珊瑚的结构及鱼类群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无法稳定温室气体浓度,全球大部分珊瑚礁将成为非合生生境并不再是珊瑚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呼吁在全球范围内有效且立即施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恰当而有效的行动将恢复渔业资源及重要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保护好人类的共同遗产。

        德国生态研究所创始人孔安德(Andreas Kraemer): 我认为智库是“政策智囊”,他是在一个相关的文化和政治环境当中运作的。正确的政策概念在德国是需要在几个政府间进行沟通交流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智库,在德国大概有50个环保智库,德国政府定期去了解这些智库的研究成果。我想强调三点:祝贺主办方办好绿色智库论坛,产生富有成效的讨论;智库之间需要国际合作,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智库需要多样性,在政策的领域、资金领域、在他们运作的地区和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

        以色列海舍勒可持续研究中心主任沙哈尔?卡汉诺维茨 (Shachar Kahanovitz):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时代。资源的使用处于“大加速”时期,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退化超出了地球承载能力极限。今天的以色列,社会不平等、安全问题和非常棘手的巴以冲突显然在阻碍着任何一种重要形式的可持续社会的发展。在面临着众多社会排斥和安全压力的背景下,提出“利益共有者”这样的概念以及探讨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是极具挑战性的。为避免利益共有者的悲剧,我们要统一战线:多元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利益关系人和有不同认知的人都要统一战线,一起铺设共同利益的道路。在促进带来彻底改变的社会典范和平台的发展方面,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团结一致、合作和大方、敏感性和同理心、以及其他方面,利益共有者和公共利益。

       中国绿色能源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王彤: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本次论坛拟筹备建立中国国际生态智库联盟合作机制,这是一件很有远见、具有超前意识的好事,完全适应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完全符合党中央的精神。关于智库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加快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关键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以如何把这个制度体系建设好作为研究的重点。

       中国发展研究院(香港)创始院长章琦:自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的国策。但是,长江面临的环境状况非常严峻:森林覆盖率低,泥沙含量增加,人与资源之争矛盾突出;枯水期不断提前,引发系列产业危机;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濒临灭绝;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污染江湖,威胁水闸与电厂;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净功能日益丧失。面对长江的“六大危机”,我们要做保护长江的“报晓鸡”和“撞钟人”,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组成了保护长江万里行组委会,开展“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做绿水青山的守护人,共创中国与世界的美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琦: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负责任大国应有责任的重要议题。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理念和制度安排开始发生变化。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国际智库合作、共促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合作主体开放,构建广泛的、智库之间的政策沟通和交流合作机制,应该既包括国际智库、也包括国家智库和地方智库;二是合作内容和模式开放,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要鼓励活跃的思维碰撞、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充分分享发展经验、沟通政策理念;三是目标导向明确,在了解分歧焦点与政府核心政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合作研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为政府决策、为构建绿色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纠错】责任编辑:赵静

关注生态网

《世界生态》杂志社版权所有 ISSN:2640-403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国务院侨务办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