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中文  |  English

 首页  >生态智库  >中国新型智库|杨发庭:加强生态文明智库综合能力建设

中国新型智库|杨发庭:加强生态文明智库综合能力建设

2019-12-25  来源:湖南智库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从整体上看,智库经历了从单一化、多样化到专业化的发展模式转变。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智库是主要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智库,它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问题,进行政策层面的咨政建言、学理层面的战略研究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探索。加强生态文明智库建设,供给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智库产品,需要加强其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和公共外交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加强咨政建言 提高决策影响力

聚焦生态治理领域的咨政建言是生态文明智库的核心能力。在生态文明领域,提升和优化高质量的公共决策咨询成果供给和服务能力,为党和国家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是生态文明智库的重要使命。

从智库层面看,生态文明智库应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属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嵌入道德考量,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实践问题,提高预测能力和决策影响力。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围绕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文明的消费选择、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生态文明智库专报的形式主动定期向党政部门提交高质量政策建议报告。

从党政部门看,党政部门应强化与生态文明智库的合作,畅通生态文明智库成果的转化渠道,建立常态化的生态文明智库成果采购制度。党政部门围绕生态治理、生态伦理、生态补偿、生态足迹、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正义、生态价值、生态移民、生态承载力等专题定期发布决策需求信息,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导生态文明智库开展政策研究,供给高质量的智库思想产品。同时,联合生态文明智库举办生态论坛,邀请生态文明智库专家参与社会调研、课题评估等工作。

从智库人才供给看,应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智库人才管理制度,培养生态文明智库人才。生态文明智库的能力提升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加强生态文明智库人才梯队建设,重视学者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的转变,努力培养一批生态文明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世情国情民情、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善于提供决策咨询的生态文明智库型人才。完善生态文明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开放政府官员和生态文明智库专家的双向旋转门,完善智库优秀人才到党政部门挂职,以及离任党政干部到生态文明智库兼职的制度。推进生态文明智库研究人员与党政部门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

加强理论创新 提高学术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生态文明智库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的敏感性,扎实开展好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理论的诠释力、穿透力和引领力,才能使智库更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生态文明智库应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结合。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要为生态文明应用研究奠定理论根基,生态文明应用研究则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等的研究。还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增强生态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生生之德、民胞物与、各得其养、道法自然、重生贵生等思想,包含着整体、系统、共生、平衡、和谐等基本范畴,蕴含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丰富的生态智慧。

此外,生态文明智库要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加强多学科合作,进行学理层面的战略研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自然资源价值论、生态文明的经济理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研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生态红线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使用有偿制度、生态功能转移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坏赔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提交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发表创新性学术论文,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加强舆论引导 提高传播影响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成效显著,但在国际上发声较小、话语权较弱。建立生态文明智库与媒体的合作传播机制,使高质量智库产品更具辐射性和公信力是当务之急。为此,首先,生态文明智库要主动设置议题,勇于并善于发声。繁荣生态文明理论、传播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主动设置议题,提炼关于生态方面的标识性概念,建构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生态文明领域的形象化表述。如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主动设置关于“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议题,使生态文明智库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其次,生态文明智库应开发并推出中英文移动客户端,把握好生态文明智库传播的时效性,注重动态性、持续性、精准性、有效性。生态文明智库思想产品传播的速度越快、频率越高、范围越广,影响力就越大。

再次,生态文明智库还应围绕生态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发声,通过成果发布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发布更多有价值的智库思想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系统解读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大政方针。通过中英文移动客户端持续发布简练清晰的智库报告、观点解析,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扩大国际影响力。

加强社会服务 提高社会影响力

社会服务能力是生态文明智库的重要价值体现。做好智库数据支撑,搭建智库联盟平台,通过深化智库合作服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智库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可行之策。

为此,一要建设生态文明智库研究数据库(含成果库、专家库、案例库等),深入挖掘调查数据,打造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发挥数据研判优势,形成智库独立判断,体现智库的独特视角和决策价值。开放智库成果数据库(含可公开发布的调研成果、评价报告等),面向社会提供免费下载服务。运用微信公众号、大数据平台等新媒介,解读生态文明政策,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宣传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理念。

二要搭建生态文明智库联盟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生态文明智库合作网络。加强网络虚拟平台的建设,推进智库服务的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生态文明智库加强合作,针对生态领域热点问题主动发声、持续跟踪,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社会共享。

加强公共外交 提高国际影响力

生态文明智库专家学者应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库外交,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学术话语体系,让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为此,一要建立与国外智库的交流合作机制。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生态城市与绿色创新、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等主题,聚焦新能源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公共事务治理领域,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生态论坛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

二要通过多种方式推荐生态文明智库专家到国际组织、国际学术机构、国外高校交流,运用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深化和拓宽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绿色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文明智库建设和评价研究”(16BZX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09月06日)


关注生态网

《世界生态》杂志社版权所有 ISSN:2640-403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国务院侨务办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