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导向
2020-01-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还拿出专项资金,集合国家精准扶贫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支持生态旅游项目的推进和建设。因此,明晰现阶段生态旅游发展的导向趋势,对于指导全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推进生态旅游科研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观。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业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它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活动兴起而产生的。生态旅游界定为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其核心是“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或者是“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随着中国旅游业逐步走向大众化,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全方位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确立,生态旅游也从过去一种“生态文化”在旅游业中植入,逐步演变成旅游业主导的区域社会经济中“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绿色实践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大生态”导向的旅游资源观。
生态环境包括原生态、半人工半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三部分。早期生态旅游倾向于以大山、大水、大沙漠、大冰川、大草原等有“原生态”或者“蛮荒”环境的核心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展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方式向休闲度假化的转型,距离城市较近的半自然半人工或者人工生态景观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传统自然型生态景观综合改造,形成山岳、湖泊、河流等半人工生态为主导的生态度假旅游,以及以农村田园景观为基础的人工生态休闲旅游成为重要依托。所有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都成为未来生态旅游重要的资源基础,这与乡村转型和农业区域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模式相适应,生态旅游从“上山”到逐步开始“下乡”,传统大平原、大乡村生态旅游崛起值得期待。
三、“生活化”导向的市场观。
已有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资源和谐共处的旅游活动形式,对人类与旅游相关的行为模式有严格规范和要求。新阶段,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群崛起,城市生活更加拥挤,城市生态空间被逐步压缩,城市居民对于外部生态空间需求更加强烈。以城市或城市群近郊区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主流的生态旅游市场,这种以城市生活延伸为主导的大众化、家庭化、个性化和自驾车化等为主要形式,以享受“生活化”,提升幸福感为导向的生态旅游市场将为成为生态旅游的主导类型。
四、品牌化导向的多尺度产品观。
生态旅游市场的形成与壮大更需要品牌化生态旅游产品,其实早在199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已推出了生态旅游的类型就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如今适应自驾车时代,高速交通网络以及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生态旅游多尺度模式产品形式不断凸显。以各级各类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散点式”生态旅游产品为基础,以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为终极目标,通过自驾车风景廊道的串联,生态旅游产品逐步呈现向“点、线、面”多尺度旅游产品联动发展的态势转型。
五、全域化导向的空间观。
全域旅游是未来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和重要的发展理念,对于生态旅游空间而言,呈现两种导向:其一是“生态旅游功能区”建立,这种趋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部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强调在严格保护基础上,保障生态功能区完整性,协调生态功能区域和其他空间区域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作为城市群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生态旅游功能区旅游“主业化”推进模式,并推进特定生态旅游目的地“景区”“城区”“社区”“园区”的联动发展;另外一种以完整生态功能单元为主体的“流域化”和“疆域化”空间扩展模式。主要以长江国际旅游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为基础,逐步向自然“流域”(长江、黄河)和疆域(“一带一路”)全面扩展。
六、融合化导向的产业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在生态产业体系中,以生态旅游产业将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传统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提升,这主要以传统山岳生态景区,湖泊生态景区以及森林生态景区等为主。其重点通过丰富和完善相关旅游业态,形成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推进旅游功能区的建设,实现传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其二是非传统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转型发展,这种主要以生态旅游业发展与相关行业或者部门的融合发展,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为重点,以譬如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传统乡村旅游以及等休闲度假转型,并成为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要导向。
七、多要素支撑的产业推进观。
从生态观光到生态休闲和生态度假,需要越来越多的传统要素和非传统要素的支撑。从早期的生态资源依托型模式(主要依托传统精品旅游景区),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资本依托型发展模式(主要依托城乡的休闲度假区)。生态旅游发展对资源、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产权等发展要素的支撑更为迫切。
八、现代化导向的综合治理观。
强调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也是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业发展模式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这本质上也是探索协调、共享原则基础上,建立生态旅游业发展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当然,各地生态旅游实践中社区参与方式不尽相同的,但都涉及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旅游企业等多个利益主体,差异在于各利益主体在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因此,要根据各地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强调政府部门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监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企业应加强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社区应加强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参与模式与路径,形成合理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等,最终探索建立现代化的生态旅游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 联合国官方网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联合国难民署(中国)
- 世界粮食计划署
-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 联合国妇女署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联合国人居署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 世界粮食计划署
-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 世界卫生组织
- 国际劳工组织
-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 世界旅游组织
- 世界气象组织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国际电信联盟组织
- 国际红十字会
-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 联合国人口基金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世界银行
- 国际海事组织
-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
- 联合国难民署报告:难民和移民在试图前往欧洲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 View Larger Image
-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二十国集团让新冠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相一致
- 联合国|世界棉花日 10月7日
- 阿富汗:震后死亡人数上升,援助工作迅速扩大
- 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和以色列局势
- 了解联合国为解决国际社会的关键问题所做的努力
- 巴以冲突:联大通过决议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
- 2023年主题:联合行动!加大投资,防止暴力侵害妇女和女童行为 #没有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