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中文  |  English

 首页  >生态报告  >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2020-01-10  来源:中国国务院生态环境部

2018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态环保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解我国公众生态环境行为基本状况,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生态环境行为和主动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本次公民生态环境行为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门户网站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周期为2019410日至430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回收有效问卷13086份。其中,城镇样本占比为84.8%,高于农村;男性样本占比为64.7%,高于女性;26-5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为83.1%;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为76.1%

调查主要发现及结论:

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选择低碳出行、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等多数生态环境行为领域践行度较高,能够知行合一,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领域还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

受访者认为的影响行为践行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一是个人层面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知识、意识、习惯、生活方式等。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等绿色消费行为和“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等环保实践行为的践行度低,主要与个人意识和习惯有关。

二是政策制度类因素。如公众认为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的原因,主要与市场管理不规范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有关;认为“垃圾分类”践行度较低与垃圾处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关。

三是平台渠道类因素。如公众认为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主要是由于缺乏交流捐赠平台;认为影响监督举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反馈处理不及时等。

一、关注生态环境:公众较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有较大提升空间。

关注生态环境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提升自身意识和环境素养,是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基础。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两个方面,了解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

(一)超六成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群体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

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0.8%的受访者总是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度与认知度较为接近。

受访者在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行为上存在差异,主要与其受教育程度、城乡属性等因素有关。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大专、本科及以上受访者总是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人数高达六成,而小学及以下人群不足四成;同时,城乡行为差异明显,城镇受访者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环保工作的受访者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从四大区域来看,东、中、西部人群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总是经常关注的人数达六成以上;东北地区相对较少,总是经常关注的人数占比为45.5%

(二)公众了解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但对政府相关工作具体信息的了解还需加强。

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体良好。84.9%的受访者知道雾霾的产生与散煤燃烧无关是错误的;81.6%的受访者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的发布情况;78.8%的受访者了解露天烧烤会产生PM2.5”。此外,65.8%的受访者了解环保举报热线电话,了解程度相对不如前几项,表明公众对政府具体工作信息的了解还有提升空间。

受教育程度影响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对于露天烧烤会产生PM2.5”雾霾的产生与散煤燃烧无关等环境知识,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掌握程度越好。同时,受访者普遍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的发布情况。

二、节约能源资源:公众践行度较高,普遍“知行一致”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能源资源对于减轻我国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选取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等节能行为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两种典型行为,考察公众节约能源资源的情况。

调查发现,近九成公众经常注意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78.7%的受访者认为该行为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89.2%的受访者总是经常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表明这已经普遍成为一种习惯。他们践行程度较好最主要的考虑是节约能源资源,其次是为安全考虑为节省开支,占比分别为54.1%26.1%19.0%

同时,超七成公众对自身践行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评价较高。80.2%的受访者认为该行为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72.6%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较好。分年龄段来看,年龄与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的自我评价呈正相关。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好比较好的比例高达91.3%,而18岁及以下群体的比例只有53.4%

此外,高学历人群对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的自我评价整体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较好的比例高达76.9%

三、践行绿色消费: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受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影响,践行度相对较低。

绿色消费对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身体力行。本次调查考察了3种典型的绿色消费行为,包括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

(一)公众在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上践行度较低,主要与市场管理、产品价格和认证制度等因素有关。

仅五成受访者在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上自我评价较高。89.6%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行为是重要的,但仅有54.1%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做得非常好比较好。同时,受访者认为影响其选购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为产品质量、价格和认证标准等,具体包括市场管理不到位,绿色产品质量没保证66.7%),绿色产品价格较高51.2%)和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健全48.6%)。此外,有11.6%的受访者认为周边的人很少买是阻碍自己选购绿色产品的原因之一,表明部分公众还存在跟风心理,需要树立从我做起的生态环保行动意识。

(二)近六成受访者在购物时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他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便利程度和个人习惯,中老年群体和东部地区践行度相对较高。

调查发现,84.7%的受访者认为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是重要的,但只有43.8%的受访者总是经常自带购物袋。受访者认为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的主要原因包括购物袋携带不方便49.6%),没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43.8%),很多商家会免费提供塑料袋,不需要自带35.7%),已经接受塑料袋有偿使用的事实,且塑料袋便宜26.9%)和身边的人很少带17.4%)。这表明,公众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主要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人宁愿付出额外成本购买塑料袋,也不愿意改变个人生活习惯。

不同地域、年龄段的人群在自带购物袋行为上存在差异。从各地来看,海南、北京、上海的受访者自带购物袋的频率相对较高,总是经常自带购物袋占比分别是60.5%58.4%55.9%。从四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频率相对较高,总是经常自带购物袋的人数占比为50.2%,其他三个区域相对较低。从不同年龄段来看,随着受访者年龄增加,其总是经常自带购物袋的人数占比增加,中老年人群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更好。

(三)仅两成受访者总是”或“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多数受访者认为平台渠道、便利程度等是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

73.9%的受访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行为要的,但仅有20.4%的受访者总是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受访者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和渠道是他们未能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的主要原因,人数占69.3%,其次是不方便”“太花时间精力身边很少有人这么做,占比分别为37.3%36.4%23.2%

四、选择低碳出行:低碳出行深入人心,成为多数公众采取的主要出行方式。

超六成公众经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84.6%的受访者认为日常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3.3%的受访者总是经常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

仍有近四成(36.7%受访者几乎不”“很少一般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受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和时间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原因包括不方便63.1%基础设施(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站点等)不完善53.5%)和太花时间精力39.2%)。此外,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身边很少有人这么做3.2%)和有损身份形象1.7%)是影响其未能经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的主要原因,表明跟风、攀比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分类投放垃圾:公众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践行度普遍较低,公众认为垃圾处理体系和分类知识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在此次调查的所有生态环境行为中,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为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最大。超九成(92.2%)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仅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较好

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人数分别占63.7%59.6%;其次是不知道怎么分类不了解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进度和结果,没有成就感,人数占比分别为36.5%34.5%。此外,也存在身边很少有人分类太麻烦了,没有精力两种个人主观因素,人数占比分别为22.2%13.3%

在四大区域中,东北和东部地区受访者的垃圾分类自我评价相对较好,认为自身做得非常好比较好的人数分别占33.0%32.4%;西部和中部的自我评价相对较差,人数分别占27.7%27.0%

六、减少污染产生:公众在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上践行度较高,与认知度较为吻合,但存在城乡和年龄差异。

调查发现,全国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已经发生大的改变。72.4%的人认为不燃放烟花爆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9.2%的人几乎不很少燃放烟花爆竹,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者传统生活理念和方式已经发生显著改变。同时,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受访者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发现,东部地区受访者对不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践行度反而较高,表明禁燃令等严格的制度政策确实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各类人群在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上存在城乡、年龄差异。相比于城镇,乡村地区在节假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受访者人数占比明显较高。此外,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是该人群中总是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表明年轻一代在节假日期间的娱乐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七、呵护自然生态:近九成公众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

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次调查考察了公众在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行为上的表现。

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是公众在各类生态环境行为中践行度相对最高的行为,公众对其践行度与认知度较为一致。85.4%的受访者认为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同时有89.5%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该行为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较好

八、参加环保实践:不到四成受访者曾向政府建言献策,其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多,东北地区较少;高学历人群和环保工作从业者践行度更高。

参加环保实践是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查主要考察了公民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情况。

调查发现,66.5%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对于促进企业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比较重要;而只有37.6%的受访者主动给政府提过建议。其中,东部地区行动占比(40.0%)最高,东北地区最低(28.5%)。总体而言,公众主动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认知度和践行度均偏低,有待提升。

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本科/大专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人数占比(40.9%)较高,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较小。不同工作单位类型的受访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从事环保工作的党政机关或政府事业单位的受访者和环保社会组织从业者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4%47.8%;社区基层工作机构(如居委会、村委会)比例相对较低,为35.6%

九、参与监督举报:公众表现出一定的参与度,参与相对理性有序,但仍有提升空间。

监督和参与生态环保工作,既是公民权利也是义务,及时举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受访者普遍认为个人监督举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督方式是通过媒体和体制内渠道,其次是民间环保团体等。

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个人监督举报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较为重要。79.2%的受访者认为向媒体反映情况,引起舆论关注对于促进企业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占比最高。其次是体制内渠道,认为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企业污染行为的方式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受访者占比为70.2%;认为通过上访向上级政府反映企业污染问题的方式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占比为54.4%寻求民间环保团体的帮助占比仅为45.4%

(二)公众监督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较高,超六成受访者针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过监督行动,行动方式多样且理性有序,首选体制内渠道,然后是媒体和民间环保团体等。

过去三年中,超六成(63.0%)受访者针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过行动,行动方式首选是求助各级政府,其次是求助媒体。选择向当地政府部门投诉举报的人占37.8%;选择向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反映情况的人占25.5%;选择向媒体反映情况,引起舆论关注的人占17.9%。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寻求民间环保团体的帮助”“通过上访向上级政府反映企业污染问题”“直接找企业协商等方式,但占比较小。

对比受访者关于不同监督渠道的认知和实践发现,虽然在认知层面上,公众认为向媒体反映情况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人数比例最高,但在实际行动中,人们首先倾向于通过体制内渠道向政府、街道、居委会、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投诉或反映情况,其次才是通过媒体曝光解决。这表明政府的监督举报渠道是公众的首选,但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公众会认为求助媒体比较有效。

(三)受访者认为影响其监督举报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诉监督渠道不畅通、反馈处理不及时等,且存在地域差异。

面对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近四成(37.0%)受访者选择什么也没做、忍着,他们认为,投诉举报了也不会得到反馈或处理53.8%)和不了解反映渠道或渠道不畅通45.8%)是他们不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担心企业打击报复27.9%),担心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还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不关我的事,应该由政府解决,环境责任感较为缺乏。

从各地情况来看,河北、山西、江西、湖北受访者选择投诉举报了也不会得到反馈或处理占比较高,均超过60%;广东、江西、湖南、上海、陕西、宁夏等地受访者选择不了解反映渠道或渠道不畅通的占比较高,均超过50%;此外,在浙江、云南、江苏、吉林、四川等地,认为企业环境污染问题不关我的事,应该由政府解决的人数占比较高,均超过10%

十、共建美丽中国:公众认为政府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自身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全国多地的突出环境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次调查选取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评价,对自身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的评价,以及对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程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考察了公众对共建美丽中国行为的认知。

(一)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高度认可,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不断增强,同时中央工作力度高于地方政府。

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增强,但地方工作的增强力度没有中央明显。超八成(80.6%)受访者认为中央工作力度较一年前有所增强;超六成(61.4%)受访者认为所在地政府工作力度较一年前有所增强。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地方生态环保工作的增强力度没有中央明显,但中央和地方工作力度都呈现出增强趋势。

受访者对中央生态环保工作力度的评分普遍高于对地方的评分,同时认为部分地方工作力度与中央存在较大差距。以满分10分计,全国受访者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评分为6.84,对地方政府工作力度评分为5.54。其中,北京、上海、宁夏等地受访者对地方政府工作力度评分接近中央,差距相对较小。

(二)公众普遍认为自身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且在不断提升,为公众参与和推动生态环境工作奠定了基础。

约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有所提升。以满分10分计,受访者对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评分为7.04,略高于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评分6.8276.9%的受访者认为,与一年前相比,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一些提高了很多,其中认为提高了很多的占20.2%75.1%的受访者认为,与一年前相比,自身生态环境行为进步了一些进步了很多,其中认为进步了很多的占17.2%

(三)全国多地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围的环境问题改善显著,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受访者反映,其居住地面临的多种类型环境问题都有显著改善,尤其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废弃物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40.4%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一年在其居住地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30.0%的受访者认为水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28.9%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废弃物污染得到显著改善;22.7%的受访者认为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从各地改善情况来看,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认为当地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的人数占比最多;浙江、云南、福建等地认为水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等地认为土壤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宁夏、新疆、重庆等地认为噪声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安徽、内蒙古、河南等地认为垃圾废弃物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宁夏、云南、黑龙江、广东等地认为电磁辐射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认为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

主要调查统计:




关注生态网

《世界生态》杂志社版权所有 ISSN:2640-403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国务院侨务办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