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中文  |  English

 首页  >生态中国  >“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

“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

2020-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城东北30多公里处的狼窝沙,成片的樟子松已吐出新芽,与30多年来栽下的杨树、沙柳等乔灌木一起,铺满了一道道沙梁。昔日不毛之地,绿意延展,黄沙止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

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成就背后,中国防沙治沙又有怎样的核心密码?

科学防治,四大沙地生态整体改善

陕西榆林林业展览馆里,一张老照片“诉说”着昔日风沙肆虐的情景:20世纪50年代,沙土一路埋到了镇北台的半腰处,眼看就要翻过城头,直泄而下。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边关要塞镇北台,挡得住铁骑来犯,却拦不住滚滚黄沙。

那时,森林覆盖率只有0.9%,流沙面积达860万亩。榆林人吃尽了风沙的苦,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沙,非治不可!

靠着毅力和韧劲,以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当地百姓攻坚克难,治沙止漠。依靠科学治沙,榆林的林木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

播撒绿带锁黄龙,敢叫大漠换新颜。不仅在榆林,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坝林场,一个又一个科学治沙的故事诠释着增绿护绿背后的精神力量。

“精准治沙,关键是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应确保降水补给与植物水分利用动态平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说。

通过科学治沙,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孙国吉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目前,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已经建立起了一道多林种多树种有机结合、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年均沙尘天气次数减少20.3%。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已由过去的“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昔日漫漫黄沙,如今已呈现绿浪滚滚、风吹草低的美景。

全民参与,以治沙促脱贫惠民生

“十几年前,我听说要在库布其种树时,感觉就是异想天开;十几年过去后,看到沙地里的绿色多了、气候好了,才发现库布其沙漠真的变了。”在库布其沙漠种了十几年树的村民张喜旺说,过去他靠着十几亩薄田,每年纯收入一两千元,而现在他靠种树、打工,一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在亿利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下,库布其大批农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条,实现了生态、扶贫协同发展,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培育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大产业。

“有绿色就有希望。”这是张喜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库布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沙区和石漠化地区分布着全国近2/3的贫困县、近80%的贫困人口,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孙国吉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我国荒漠化防治已经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近年来,各地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沙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沙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陕西省创新造林营林机制,采取“社队贫困户造林、政府购买式”做法,有造林任务的贫困乡、贫困村让贫困群众参与造林工程,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广西石漠化地区依托油茶、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林业特色产业富民行动,直接带动约40万贫困人口脱贫。

“各地通过机制创新,吸纳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国土绿化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实现就地就业,精准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孙国吉说。

“啃硬骨头”,面向“十四五”科学谋划

我国防沙治沙成绩卓越,但仍面临不少困难。总体上看,我国仍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达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1/5。

孙国吉指出,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荒漠化防治“十四五”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将认真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力强化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推进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孙国吉说。

荒漠化防治离不开重点工程建设。为此,我国将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并开展“十四五”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思路研究,抓好规模化治沙项目。

在依法防治、完善防沙治沙法治体系方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开展防沙治沙法修法专题调研,深入研究修法的必要性,着力推动防沙治沙法修订工作。同时,还将组织编制防治荒漠化“十四五”规划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5年)》,全面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全面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

“此外,我们将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与交流,履行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中非中阿防治荒漠化合作与交流,输出我国的经验和技术,讲好中国荒漠化防治故事。”孙国吉说。


如果您有全球生态新闻线索或生态文章,欢迎向我们报料或投稿。报料或投稿邮箱:wemsjst@163.com)。

半通栏.gif


关注生态网

《世界生态》杂志社版权所有 ISSN:2640-403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国务院侨务办3号楼